第三位財神爺則是「范蠡」,范蠡本身來講,他有「商聖」的稱號,春秋戰國時代原為楚國的平民,是吳越爭霸時期出色的政治家,與文種成為越國的大功臣,而被尊為上將軍,但是最後還是辭官將家產充公,棄政從商而致富的典範。
所謂「三致千金」,三次散盡家財,而三次又發家致富的事蹟,到至今廣為流傳而被奉為「商聖」。
他在離開越國之後,到齊國的海邊治理產業,漁業以及鹽業,而開展了他的商業貿易,齊王聞名了之後請他為宰相,但是他最後是歸還齊王的相應,而二次又散盡家財,離開齊國遷往陶地,改名為朱公,就是之後我們常聽到的「陶朱公」。
之後他又重新創業,再次成為首富,不出幾年光景,又再次了累積萬貫家財,成為大家尊敬以及仰慕的對象,而將他的畫像掛起來當做榜樣。
接下來就是「比干」,比干他是殷商時期沫邑人,為王氏文王丁之子。史記上記載紂王慌亂無道,所謂為子勸而不聽,難與太師少士謀求去。比干這個時候他也認為,人臣者,不得不以死爭,紂王當然就生氣說,聽聞聖人之心有七竅,應該剖開比干的心,觀其心。
其實民間流傳姜子牙在世前,已經給比干吃了靈丹,所以比干並沒有因為剖心而死亡,反而走出王室之後,在民間散盡財寶,因為無心,無私、公道,受到人民的愛戴。大家也認為商人從商,應該公平交易,而沒有私心、沒有心眼,所以將比干尊為文財神。